你的位置:耀世娱乐 > 新闻动态 >
外蒙古宣布独立, 华侨陈嘉庚的反应让毛主席感慨: 陈老先生有骨气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04:14    点击次数:179

1946年1月5日清晨,细雨笼罩的南京还在冬夜的寒意中打颤,国民政府外交部递出一纸照会——外蒙古独立获正式承认。短短几行公文,经由电讯传到南洋,陈嘉庚看罢,报纸“哗”地落在地板,他喃喃一句:“怎会走到这一步?”

把镜头往回拨一年。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同样在阴冷中进行,却攸关东亚命运。斯大林想要的不只是击败日本的机会,更要东北与外蒙古的筹码;罗斯福急着让苏联红军东进,以减少美军登陆本土的伤亡;丘吉尔不情不愿,只求英国利益不被稀释。谈判室里烟雾缭绕,中国却连旁听席都没有。

协议签好后,蒋介石直到罗斯福病逝两个月后才从杜鲁门处摸清细节。面对“先承认外蒙独立,再换取苏军出兵”的现实,他气得摔杯,却无力回天。旅顺、大连及中长铁路的让步写进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》,胜利果实瞬间缩水。

此刻的延安正在开庆祝日本投降的大会,毛泽东得知条约内容后,只写下一句批注:“东北问题未了,外蒙危险。”然而,远在新加坡的陈嘉庚反应更直接。接到电报那天,他闭门数小时,随后泪洒书桌。朋友劝他看开些,老人猛地站起:“亡国恨未雪,又割地,如何不痛?”

这场痛源自他八年前发出的那封“敌未出国土前,言和即汉奸”的电报。1938年重庆国民参政会,陈嘉庚疾呼对日绝不妥协;而同年,蒋介石却透过德国使节与东京探和。档案显示,蒋甚至同意把内蒙“特殊化”以换和平——外蒙在他的算盘里显然也可让步。

转到1940年,陈嘉庚率南洋华侨慰劳团回国。机场红毯、礼炮声声,可一走进重庆洋行,他就看见华侨捐赠的皮靴被当紧俏货高价出售。那晚他摇头叹道:“若只知敛财,何来抗战?”

1941年冬,日军偷袭珍珠港。蒋介石被迫与日本正式进入战争状态,美援随之暴涨。可在陈嘉庚看来,枪炮可以采购,骨气却买不到。几年后,美国人在雅尔塔再把中国推上谈判桌,他预见结果不会好。

外蒙古问题终于爆发。蒋政府为了自证清白,搞了一场公投,结论“九成人赞成独立”。陈嘉庚对这个数字嗤之以鼻,他明白这一切不过是对雅尔塔承诺的包装。老人给友人去信:“抗战八年,赢了战争,输了国土,何胜之有?”

延安方面也有评语。毛泽东听到陈嘉庚痛哭的消息,对身边同志说:“陈老先生有骨气,这样的人不多了。”寥寥一句,既是敬重,也是隐忧。

1946年夏,全面内战废墟初现。陈嘉庚公开电请美国国会停止军事援华:“令武器再次指向中国人的是你们的美元。”话音不高,却刺痛了华府;然而援助照旧运抵江北、徐州、东北。

转年,解放军连破要塞,美械装备成批被“和平接收”。杜鲁门这才发现,“投资”再难回本。南京即将解放时,司徒雷登选择留守,他向新政府试探是否可保以往特权,答复是:“平等合作可以,旧合同不行。”背景里,是人民解放军过江的炮声。

1949年6月,70岁的陈嘉庚抵北平参加新政协筹备会。飞机划过华北,老人透过舷窗望见起伏山河,眼中透出一种久违的安定。他向同行者低声说了一句,“总算没有白折腾。”那一刻,外蒙古虽已远去,新的中国却在脚下铺开。

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雨夜,南京的灯火仍在闪烁。外蒙古独立已成既定事实,但它留下的启示并未散去:国土与尊严,从不靠恩赐;坐上“四强”名额也好,簇拥礼炮也罢,都敌不过民心与自立。陈嘉庚的泪水,正是对这一点最直白的注解。





Powered by 耀世娱乐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